学生的抑郁(二) 二维码
66
发表时间:2019-04-25 09:18 二、抑郁情绪的病因 目前,人们对抑郁情绪的发生原因所知甚少,可以断定,抑郁与生物遗传和环境影响均有密切关系,但确切的关系尚难以肯定,我们在此只介绍几种观点。 生理学家侧重探讨大脑的生化过程和遗传因素对抑郁的影响,主要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,发现去甲肾上腺素与抑郁有一定的关系。对青少年及儿童的研究不多见,主要以研究性激素、新陈代谢为主,目前还未发现与抑郁有关的生理因素。对双生子的调查则发现遗传因素是抑郁的一个原因。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,抑郁与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有关。由于儿童的超我结构尚未形成,所以不易原有抑郁。当超我的攻击性抬向内部时,人们易思有抑郁症。精神分析关于抑郁问题的探讨仅停留于理论水平,缺少经验材料的证实,因此它仅是判断抑郁成因的一家之言。 行为主义则倾向于认为,抑郁产生于个体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肯定性的强化。由于未能得到这种肯定的强化,个体便缺少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技能,如此又导致肯定强化的减少,如此循环易诱发抑郁。所以,当个人在其社会行为中收到较少的肯定性强化时,容易产生消沉、沮丧和抑郁,这种情绪又可诱发低自尊、悲观与罪恶感。行为主义用受到较少的肯定性强化、缺少社会技能来解释抑郁,可我们在接受这一假设之前应当思考的问题是,上述这些因素究竟是抑郁的原因呢还是抑郁的后果。 认知心理学模式则用习得无助((1earnedhelplessness)和归因(attribution)这两个概念来解释抑郁。认为当个体相信自己不能控制生活的结果时,会产生抑郁。这种无能为力感便是习得无助。习得无助会使人把自己行为的后果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力量,陷入悲观、绝望的抑郁状态。 以贝克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则认为,抑郁与人们的自我评价有关。抑郁的人倾向于消极地看待自我、世界和未来。看待自我、世界和未来的时候,他们使用一个稳定的否定性的图示。这一否定性的认知图示使其歪曲地看待现实,认知自我、世界和未来时倾向于高估否定性的行为,低估自己肯定性的行为。对自己行为的录相的评估研究证明了这点。这种自我歪曲和消极的认知图示是导致抑郁的重要的认知上的原因。 三、学生抑郁的矫治 抑郁情绪是造成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,对于那些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应当及时治疗,学生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系统性干预,目前的干预,尤其是心理干预仅仅是刚刚起步。 对于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病人,心理治疗往往无能为力,药物干预是必不可少的,经过药物治疗病情缓解之后,再转以心理治疗,效果较佳。对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抗抑郁药(如丙咪呐)是禁止的,主要是由于考虑其对大脑发育的副作用,现在,则允许医生对那些异常严重的抑郁儿童使用药物,以防止他们出现自杀行为。 中等抑郁或轻微抑郁的病人则可采用心理治疗。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疗法、社会技能的训练等。 [举例] 有一个10岁的女孩虽然在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有天赋,但抱怨说”经常恨自己”,自认为是”愚蠢的”、”发胖的”、”丑陋的”,经检查,该女孩4岁时即有抑郁情绪,6岁时有过自杀愿望。她脾气不好,社会技能低下,没有什么朋友。经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后,心理学家采取了如下措施: 1、教会她以自我对话的形式控制自己的情绪。 2、教会她从事愉快的活动,并让她借助记日记监控这一活动。每天晚上记日记,写下令自己最愉快的活动,并对愉快的程度进行评价,每天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描述与监控。 3、取得父母的配合。让她写出什么事情意味着父母爱自己和自己是值得爱的,然后让父母做这样的事情,并定期在一起交流。使她感受到自己有人爱。 4、在学校中教给她社会技能,如与人怎样打招呼,怎样倾听别人谈话,从他人角度想问题等,并让老师提供及时强化。 经过系统的干预,她的抑郁得到了缓解,能正常上学学习了。 由此可见,干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,要改变的是一种交互作用的模式,而不是症状本身。
文章分类:
心理百科-心理健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