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南市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二维码
1184
发表时间:2021-04-14 14:50 渭南市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实施方案(2021-2023年)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。为深入落实“师德为先,骨干引领,全员提升”教师队伍建设战略,充分发挥我市名师示范、引领、辐射、带动作用,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,提升全市教师整体素质,根据《渭南市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三年(2021-2023年)行动方案》,市教育局决定实施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。现就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方案: 一、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,以我市中小学“三级三类”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为依托,通过实施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,加快培养一支“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知识、有仁爱之心”的“四有”好老师队伍,进一步提高全市教师综合素质,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、创建教育强市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。 二、实施原则(一)坚持名师引领原则。科学规划组建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,实施名师引领,发挥示范作用,明确中小学教师发展目标,努力促进中小学教师整体成长,确保名师引领精准到位、引领效果明显。(二)坚持共同发展原则。从实际出发,以问题为导向,明确教师培训培养目标,努力促进城乡中小学教师共同发展,大力塑造名师品牌的同时,力争形成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特色教学风格。(三)坚持务求实效原则。注重从教师实际出发,切合自身专业发展;注重从深化课程改革出发,切实解决教育教学难点和重点;注重从自身出发,切实解决均衡教育资源难题。(四)坚持提升质量原则。推进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的规范化管理,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研讨、经验交流,保证名师辐射引领效果不断提升,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教育质量。三、工作目标在全市实施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,组建市、县、校三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。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由同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共同组成,是集教科研、培训、教育资源开发等职能于一体的研修共同体。计划到2023年,组建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150个(2021—2023年各50个);组建县级“名师+” 研修共同体300个(2021—2023年各100个);校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的数量由各县(市、区)根据实际情况决定。(一)发展壮大名师队伍。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骨干体系建设,完善选拔培养机制,壮大名师团队。2021年至2023年,通过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,新培养渭南市教学名师150名、县级教学名师300名。 (二)充分发挥名师作用。以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为依托,加强过程培养,促进专业成长,在全市培养一定数量的学术领军人物,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夯实名师责任,加强履职考核,实行KY.COM管理,完善激励政策,充分调动名师的热情和积极性,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。 (三)提升教师队伍素质。通过名师引领,骨干带动,结对帮扶等方式,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,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得到提升,实施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得到增强,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、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,提升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。 (四)提高我市教育质量。通过开展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,整体提高我市教师专业水平,为提升课堂教学绩效提供有力支持,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、创建教育强市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。 四、工作任务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主要有以下工作任务:(一)“名师+”骨干培养。要结合学科特点,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团队成员的培养方案。每年主持人和核心成员要完成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培养带动任务,要指导青年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,参与教学能手赛教等相关活动,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;所有成员要在骨干体系中有所进步,要有意识的帮带所在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,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。 (二)“名师+”教科研。要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和前沿KY.COM,要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,关注教学,聚焦课堂,着眼当前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,形成研究成果,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。两年内,至少完成1个市级以上立项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;所有成员每人至少撰写有1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;要通过专题讲座、课例研讨、公开课、研讨会、报告会、现场观摩等形式及时推广研究成果,帮助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,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,提高课堂效益,提升教学质量。(三)“名师+”资源共享。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,制订科学的课程资源建设规划,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,及时把工作简报、课题研究、课标解读、教材答疑、教学心得、精品教案、经典习题、课堂实录等上传到研修共同体网络平台,实现优质资源共享。每学年,所有成员至少完成1次县级示范课教学;研修共同体至少完成10节高质量微课,并在渭南市基础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上共享,使全市中小学学生在家就能走进名师课堂,感受名师魅力和风采。 (四)“名师+”送教下乡。每年积极参与市级“送教下乡”活动。每年要开展不少于4次线下教学交流研讨活动,其中至少在农村薄弱学校开展2次活动;主持人每年要至少进行一次县域外市域内公开报告活动。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,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,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,推动渭南教育均衡发展。县、校两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工作任务,由各县(市、区)参照市级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。五、范围条件(一)范围。全市中小学(含幼儿园)、职业学校、特殊教育学校、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机构的教师和教研员。(二)条件。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的主持人由在岗陕西省特级教师、教学名师担任,省、市级学科带头人经推荐遴选方可担任。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成员为10-12名,由主持人推荐或教育部门遴选产生。成员应包括4-6名“三级三类”骨干教师、2-3名新入职教师;主持人所在学校教师不超过40%,所在区县教师不超过80%,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教师达到50%以上。非义务教育学段可适当放宽。 六、工作步骤(一)组建。由市教研所负责组建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,市教育局审核。各县(市、区)组建县、校两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,共同推进我市“名师+”建设工作的开展。(二)实施。各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制订两年工作规划、年度工作计划,主持人按照计划,有组织、有步骤地开展相关活动,完成各项任务。各县(市、区)教育局、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督促区域内各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按时完成工作目标,主动关心和帮助共同体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,并提供相应的保障。(三)管理。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管理由市教育局负责,教研所联合教师发展中心进行日常业务指导。县、校两级研修共同体由主持人所在县(市、区)教育局负责,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进行指导。(四)考核。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运行后,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定期对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。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一年考核合格者,授予主持人“渭南市教学名师”称号;两年考核优秀者,授予主持人“渭南市××学科首席教学名师”。县、校两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由各县(市、区)教育局负责考核。 七、保障措施(一)各县(市、区)教育局和主持人所在单位积极要创设条件,提供经费,保障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的正常运行。各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主持人和成员参加活动的交通费、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报销。(二)市教育局把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组建、经费保障、运行情况纳入对各县(市、区)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,定期进行检查。(三)2021年推荐陕西省教学名师,从市级教学名师中优先推荐。市级“名师+”研修共同体成立后,可以推荐一名县级教学能手参加市级教学能手评选,不占各县(市、区)、单位推荐名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