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家教知识 做智慧家长 || 应对孩子发脾气**的方法(第五期)

 二维码 64
发表时间:2022-11-02 15:28


应对孩子发脾气**的方法


发脾气,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。

只有当父母俯下身、觉察倾听,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接纳,深陷情绪漩涡的孩子,才能找到亲情的桥梁和表达的出口。

你遇到过下面这种情形吗?

因为某件小事,孩子突然发起脾气来,一会儿大喊大叫,一会儿撒泼打滚。

特别是在公众场合,或者周围有人看着的时候,你越是急于制止他,他越是歇斯底里,甚至对你挥舞拳头,两条腿在空中乱蹬。

《超级育儿师》中就曾出现过这样一幕:

一天,8岁的男孩辰辰正坐在电脑前玩游戏,妈妈提醒他该去做作业了。

见辰辰无动于衷,妈妈便催促他:

“还要玩多久才肯写作业?”

谁知,辰辰居然恶狠狠地回应道:“玩到你死。”

这句话彻底惹怒了妈妈,她拽着辰辰的胳膊,试图用强力逼儿子就范。

可辰辰的脾气上来了,说什么都不愿意配合。

于是,愤怒不已的妈妈一边大声威胁辰辰“你再闹试试”、“我弄死你”,一边用力掐住了儿子的脖子。


而辰辰的反抗也十分剧烈。

他凶狠地瞪着妈妈,嘴里骂着“王八蛋”、“有毛病”,同时,手脚并用地回击着妈妈。

这一刻,母子俩不像是血缘亲人,倒像是一对互相看不顺眼的仇人。

其实,生活中,有不少家长和辰辰妈妈一样:

一见到孩子发脾气,**反应就是制止。

如果制止无效,自己的情绪也会跟着失控,甚至不惜用威胁、谩骂、殴打等暴力方式回应孩子的愤怒。

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,无论是输还是赢,父母都失去了一个倾听和帮助孩子的机会。那么,当孩子发火、打人时,我们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?

01看见孩子的需求,并作出及时的回应

当育儿专家兰海目睹了妈妈任由辰辰打却不还手时,她意识到局面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,赶忙上前拉开了辰辰。

然而,当兰海拉辰辰时,她却没有感受到任何来自辰辰的抵抗。

这时候,兰海才意识到:

虽然辰辰因为愤怒一直在攻击妈妈,但同时,他也极度渴望能有个人拉开自己。

了解到这一点后,兰海蹲下身体,对上了辰辰的目光,并握住了辰辰的手。

神奇的是,刚才还愤怒到要打人的辰辰,居然真的渐渐平静了下来。

孩子发脾气时,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气势汹汹,但他们的内心往往十分脆弱、恐惧。

就像前面提到的辰辰。

妈妈粗暴的动作和威胁的话语让他觉得没人爱自己、理解自己,他既害怕又伤心,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,只能学着妈妈的样子口出恶言,对着妈妈大打出手。

就像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·布雷恩说的:

“孩子任性、发脾气,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,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。”

无奈的是,妈妈并没有看到辰辰愤怒背后的悲伤和无措,只是固执地认为儿子脾气大、欠管教,一次又一次选择了以暴制暴。

结果,就是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。

所以,下一回,当孩子再发脾气时,我们不妨把它视作一种求救讯号,问问自己:

“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?”

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,孩子的需求,其实主要就来自于三个方面,分别是:

陪伴、探索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。

只有当父母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“因”,看见了孩子愤怒背后的需求,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孩子的胡闹、打人的“果”。

02让孩子将脾气发完,而不是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

学者马未都和儿子的故事:

一次,马未都带儿子逛街。

出门前,跟儿子约定好今天不买玩具。

可当儿子真的见到橱窗里的玩具时,还是挪不开脚步,吵着闹着要买。

马未都觉得大庭广众之下,儿子的哭闹让自己很不下来台,于是生气地对儿子吼道:“要哭回家哭。”

儿子被吓住了,乖乖回了家。

可没想到,回家后,儿子却搬了一个小板凳,坐在客厅里放声大哭起来。

一边哭,还一边说:

“等我长大了,绝不让我儿子受这么大委屈。”

作为父母,一旦看到孩子发脾气,特别是在公众场合闹情绪,难免会觉得这是孩子在对自己权威发起挑战。

所以总是下意识阻止孩子发脾气:

“听话”、“不许闹”、“再发脾气就不要你了”。

却忘了,孩子的情绪也是需要一个出口的。

如果一直被压抑,情绪不仅不会消失,还会堆积在心底,成为“心理包袱”,彻底堵住孩子的心门。

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坏情绪,与其用打骂、威胁去阻止。

倒不如试着了解原因,从根源上解决它。



03感同身受地聆听,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

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:

“前两天收到了一个快递,是小姨送给哥哥的生日礼物。

弟弟看到后很生气,大声抗议道:‘凭什么只给哥哥不给我,这不公平。’随后,说什么都不肯吃晚饭了。

孩子爸爸向弟弟解释说,没有不公平,等你过生日时,小姨也会给你寄礼物的。

结果弟弟听了,更生气了,还对着爸爸拳打脚踢。”

为什么会这样?

其实,答案很简单:

尽管爸爸清晰地向孩子解释了事情背后的逻辑,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。

这时,弟弟不仅会因为哥哥收到了生日礼物而感到嫉妒,还会因为爸爸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而感到生气。

不妨尝试用“映射法”来回应孩子。

所谓“映射法”,就是重复自己听到的话语,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。

包括孩子的身体语言、面部表情和姿势。

让孩子知道你把他的想法当回事,并愿意花时间倾听、理解他。

想象一下,如果爸爸对弟弟说的是:

“你觉得不公平,是因为你也想收到小姨的礼物对吗?

我看得出来,你有点生气,还有点羡慕哥哥。”

这样一来,弟弟也许会更能听得进去爸爸关于时间和公平的解释。

同样,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,也是一种对孩子的情绪表达认可和理解的方式。

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因没有收到礼物而发脾气的弟弟身上,爸爸还可以说:

“我小时候看到兄弟姐妹收到礼物时,也会觉得很羡慕。

有一回,我还偷偷吃了你奶奶买给你姑姑的话梅糖,被你奶奶狠狠训了一顿。”

这样的分享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完全正常的,是能够被认可的,甚至连父母也有过类似的情绪。

一旦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,才更容易听得进去父母的安慰和道理。


04划定正确行为与不良行为的界限,寻找更恰当的表达方式

绘本《我生气了》中,描述了这样一幕:

小男孩站在椅子上拿饼干,结果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了下来。

随后,他朝妈妈发起了火。

妈妈看着小男孩愤怒的样子,没有生气,而是温和地说:

“哦,小心肝儿,不要大叫,不要大喊,也不要撞地板,那样没有任何帮助。

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,我有个好办法,从1数到10,你来试一试。”

小男孩按照妈妈的话数到了10,真的停止了发脾气。

对孩子而言,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划定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的界限开始的。

孩子所有的情绪,我们都要认同,并帮孩子为它们贴上标签。

但同时,我们也要让孩子理解,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,也是不被接受的。

要让孩子知道,出现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时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。

只有这样,孩子才不会因为被阻止发脾气而变得小心翼翼,也不会因为乱发脾气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。


05最后,我想跟大家分享在《正面管教》里看过的一个故事:

4岁儿子总是突然发脾气。

为此,父亲深受困扰。

然而,父亲越是制止,孩子的怒火就越猛烈。

有一天,当儿子又一次大发雷霆时,这位爸爸蹲了下来,朝着儿子大喊道:“我需要一个拥抱!”

儿子一愣,抽泣着问:“什么?”

爸爸再次喊道:“我需要一个拥抱!”

儿子看上去完全懵了,但他停止了哭闹,并且有点儿不情愿地说:“好吧。”

然后,他动作僵硬地给了爸爸一个拥抱。但是很快,这种僵硬就不见了,他瞬间融化在了父亲温暖的怀抱里。

过了好一阵子,爸爸开口了:“谢谢,这正是我需要的。”

儿子颤抖着嘴唇,说:“我也一样。”

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,恰好也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。

比起一句粗暴的“别闹了”,一个简单的拥抱或许更能激发出孩子好的那一面。





地址:陕西省 韩城市金城区东环路北段
电话:0913-5197901
邮箱:hcjxbgs@126.com
微信公众号